如果需要为影片寻找一点深意,那恐怕是好莱坞科幻电影惯有的悖论。科学技术产生新的成功,必须需要伦理为其重新定义、阐释,而人类伦理的释义总迟于科技发展,悖反也正从中产生。
杰克·吉伦哈尔扮演的斯蒂文上尉一次次穿越到一个陌生男人的体内,试图在8分钟内寻找到列车上投放的罪犯。《源代码》成功绕开了“火车爆炸”的结果,去探讨反恐时代下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家庭关系。
邓肯·琼斯的作《月球》上映后,这部小成本影片得到了观众与影评人们一致喝彩,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邓肯·琼斯把10美元用出了10万美元的效果,奥巴马应该让他去做美国财政部长,让他带领全世界人民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让邓肯·琼斯当个导演太屈才了。”
两年后,这位一战成名的年轻导演拿出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源代码》,依旧是科幻题材:斯蒂文上尉一次次被送进一个陌生男人体内,而每次都在八分钟后,这男人所在的高速行驶的列车爆炸了。原来上尉正在参与一项名为“脑波源代码”的实验,即通过已死男尚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来还原列车爆炸中残留的8分钟记忆——斯蒂文上尉必须在这段记忆中找到投放的罪犯,让现实中的军方得以其用。
为了将这个“穿越”故事讲述得更加扣弦,邓肯·琼斯放弃了高高在上的全知视角,在叙事上作了巧妙设置。影片从斯蒂文上尉在列车上醒来开始,他宛如失忆者一般面对陌生的与人物,充满惊恐,随后更发现,当下置身的躯壳并不属于自己,颇有点“借尸还魂”的意味,而一个列车大爆炸终结了这一切;转瞬后斯蒂文又一次惊醒,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密闭的太空舱,一位女军官正通过视频与自己对话,并要求他报告列车上发生的事情……观众随着斯蒂文上尉,一次又一次被投掷在列车上,与他一同发现事件原委。至此,故事悬念并不仅限于投掷的,更衍生到斯蒂文个体背景、“脑波源代码”项目的由来等。
如果需要为影片寻找一点深意,那恐怕是好莱坞科幻电影惯有的悖论。科学技术产生新的成功,必须需要伦理为其重新定义、阐释,而人类伦理的释义总迟于科技发展,悖反也正从中产生。如影片中,对于“死”的认定,因为“源代码”技术的发明变得模糊,也就产生了已然“死去”的斯蒂文是否依旧需要服从军方命令的;与此同时,家庭关系又是经济低迷的后冷战时期,好莱坞新的方向,斯蒂文上尉与其父的关系在整个影片剧情中虽显得无足轻重,但这层情节的设置,显然让原本与影片剧情疏离的观众,有了情感投入的立足点。
据说,导演邓肯·琼斯最初选择杰克·吉伦哈尔作为影片的男主角,是因为看了他的《波斯王子》,认为其具有很大潜力,是会随着导演压力反弹出更大效果的演员。
于是他找到吉伦哈尔,给他粗略介绍了大致情节,没想到吉看完剧本后,立刻爽快地答应参演,并来电催促拍摄。最终他以精彩的表演单枪匹马了整部影片。邓肯·琼斯说:“他的确表现出了《夺宝奇兵》里印第安纳·琼斯的那种感觉,不断地身处险境,不断地化险为夷。可以说,电影是靠着杰克一个人出色的表演而出彩的。”
8分钟内寻找到罪犯的预设,并不是首创,而是许多悬疑片都会采用的设置,但影片编剧本·雷普利却为其赋予了新意。本·雷普利曾经编写过《异种3》和《异种4》,擅长在局促的空间和时间内制造悬念和编写动作场面。他将此形容为一个“电子游戏”:“在通关之前,总会game over几次,斯蒂文上尉也就是一次次利用8分钟积累经验,并最终解决所有问题的。”可事实上,影片中呈现的“穿越”并非如此简单,斯蒂文上尉有几次被投掷在列车上,并不都是在积累“经验值”,更多是在尝试搞清“源代码”的,来补完整个电影架构体系和逻辑前题,成为一种“叙事”。
一如《》的评论,“一部构思巧妙的惊悚片”,看过影片所能感受到的也无非是节奏迅猛、目不暇接,没有一丝喘息。观众也犹如玩了一个游戏,酣畅淋漓通关之后便能洒脱离去,丝毫无需留恋。 尹深/文
v高清组图:《源代码》内地上映获赞 上座率及口碑逐日攀升2011-09-02 08:25:52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