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通过下发新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监管层再一次明确展示了降风险、去杠杆,推动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化进而向资管业务转型的意志。金融发展史中的众多先例表明,对金融机构来说,监管法规的变化在给既有业务形成挑战的同时,往往也是驱动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引擎。
事实上,在《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理财业务向资管业务转型就已成为业界不断凝聚的共识。结合中外商业银行资管先行者的行业实践,探索切合中国实际的新一代系统解决方案,在当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大致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不同阶段中业务需求重点的不同决定了理财业务系统建设重点的不同。在一段期间内,各商业银行针对理财业务系统的建设重点为理财销售系统,目标相对比较单一。可认为这段时期的业务系统处于“销售系统为主”的初始阶段。2013年银监会下发“8号文”之后,商业银行开始独立开发建设理财资产管理系统。这个阶段的系统建设重点主要是理财资产管理业务的业务处理、监管报送;主要功能有产品端管理、资产端管理、核算、报表管理。据此,可认为业务系统处于“独立的理财业务管理系统”阶段。2014年银监会发布“35号文”,标志着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将向“类基金化”模式发展。近日下发的《征求意见稿》一旦正式落地,监管层推动理财业务转型的力度将进一步增大。推动理财业务向资管转型,在这段期间成为行业不断凝聚的共识,净值型理财产品2015年增长率超过140%,大幅超过同期理财业务整体增长率。传统理财业务向资管业务转型,代表着业务经营思路的重大改变,也代表着系统需求的重大改变。
关于转型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操作层面带来的具体变化,不少业内人士已发表过看法。浦发银行的谢伟认为,商业银行在传统理财业务向资管业务转型过程中,理财投资范围将由在岸向离岸与在岸并驱转变,投资策略将由被动投资组合向包括更多金融衍生品运用的主动投资组合转变、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转变,风险控制将由信贷模式向综合模式改变。南京银行的戴娟等认为,转型之后,预期收益型和净值型产品应能并存;大类资产配置将由传统的债权投资向全市场资产配置转变;投资操作将由传统的持有到期和配置为主转向配置和交易兼顾。中国银行的韦德平认为,转型过程中,理财部门要实现前中后台完全隔离,并具备单独明晰的风险管理职能,对与业务相关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监测、计量和评估。民生银行的吴伟认为,银行资管的目标客户群应该是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人群,大类资产配置体系的建设在产品设计中尤为重要。
对类似的业界声音加以总结,可以得到新一代银行资管系统相对于传统理财业务系统所需加强的功能概要。反映到系统层面,在覆盖传统理财业务需求的同时,其需求还将包括一个典型资管系统应具备的投资分析、资产配置、组合管理、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前中后直通式的一体化高效交易处理功能,对包括利率、信用、权益、外汇、大宗各类资产在内的多资产覆盖,尤其是对银行在各方面具有历史优势的利率、外汇、大宗的非权益类资产的全面支持,支持本外币跨币种资产,对结构性产品具有基于基础风险因素的交易表达和定价功能等。
上述的新一代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系统所需加强的功能,大多已在其他系统里实现,其中一部分可见于银行或券商的跨货币多资产业务系统,比如说,在银行里往往体现为资金业务系统,在券商则体现为某类资产(比如说固收)业务系统,另一部分则可见于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多资产资管系统。事实上,许多情况下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在早期便可在资金业务系统里实现,比如说,Calypso、Misys、Murex、Sungard等欧美供应商提供的资金业务系统在全球市场交易性资产覆盖或前中后交易处理方面就应该能够满足新一代银行资管系统在这方面的需求。然而这样的安排可能并非长久之计。银行的资金业务,在保证本行流动性的基础上自营兼做市,为客户提供特定金融产品的报价交易服务,与资管业务在存在共性的同时,也有不小的区别。业务性质的不同,造成系统需求的不同,使得银行资金业务系统难以覆盖新一代银行资管系统的需求,比如说,资金业务系统在理财业务产品端的管理功能就相对薄弱,国外系统对非标资产等中国特色金融产品的处理就更加有难度。
事实上,采用欧美供应商产品作为资金业务系统的银行,2015年以来纷纷开始打造新一代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系统,其中有不少在选择供应商时尤其注重在前中后一体化业务系统领域,尤其是银行传统擅长的非权益类资产前中后业务系统领域以及在投资机构的投资管理与分析领域的积累。
据悉,浦发银行在新一代资管系统选型时,业务部门尤其看重供应商对业务的理解,看重供应商在国内券商基金相关领域的案例积累,以满足浦发未来资管业务的“基金化”的需求。
另外,中国银行新一代资产管理系统将涵盖理财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绩效分析、估值、后台结算、会计报表、监管报送。在跨货币、多资产、衍生品等中外差别不大的功能方面能够对标欧美供应商产品,在对国内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前中后直通式交易处理方面以及在投资管理与分析方面则充分发挥供应商的本土积累。
资产管理行业往往有着较强的马太效应,强者未来很可能会更强,即便还没有到互联网那样“赢家通吃”的地步。种种迹象表明,和欧美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中国银行业资管业务的竞争仍处于早期阶段。尽早占据先机,占据自己擅长领域的领先地位,可能是当下银行理财资管行业各机构共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比如说,美国银行资产规模最大的摩根大通2015年资管规模与银行总资产比率超过60%,远超国内银行资产规模前三名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后者比率分别为12%、9%和9%。
美国银行资管业的现状对中国银行资管业的未来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包括资管化转型成功之后可以带来的天花板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以及占据多样化资管业务各个先机的可能性。占据这些先机的比赛,是自身能力的竞赛,而不仅是资产或渠道的竞赛。IT系统建设是打造自身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途径。中国银行理财业内的领先者们若能在传统理财业务继续成长的同时,借助IT系统建设,顺利完成转型,那么将更有利于占据属于自己的先机。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