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十年,红利14种:80年代的个体,90年代的股票,95年的期货,97年的私有化,99年的PC互联网,01年的炒房,03年的SP代收费,05年的广告联盟,07年的淘宝,10年的竞价,13年的移动互联网,14年的微商,15年的P2P,16年的社群,17年?
每一次好像都是: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不在迷茫中爆发,就在焦虑中前行。无论你、我、他!
中国刚刚,大部分人追求的是顺利高考大学,拿个铁饭碗进国企吃皇粮,而一些投机倒把、二道贩子却一个个成为时行的万元户。
虽然很多人知道摆个摊吆喝几句钞票就能进账,但一不敢、二怕丢。无怪乎王健林惊爆妙语:北大不如胆子大。
也许到现在很多人对股票都不了解、看不懂也玩不起,随着15年股灾大批韭菜被割也深深记住一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作为高净值财富人群来说,炒股依然是其资产配置的重要部分。90年代胡乱买只股,就一夜之间自己也不谓所然成了百万富翁。
继股票热潮短暂退怯后,不少胆大的人又抓住了一次财富暴利的机会—期货。当时市场规则并不完善,一些人瞬间实现了阶级跨越,当然也有些人也跌入泥潭。而作为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可能真的是没看见、没参与、看不懂。
后来我才知道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是为了鼓舞当年国企出现的大批员工。当时庞大的国有资本在辗转挪变中一一廉价贱卖。有人一倒手,瞬间几亿到账,也许类似这样的“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吧。
也许不少人知道,当年的网易、搜狐、新浪都是这个时期的佼佼者,类似的很多被后来人遗忘的也数不胜数,国外资本的疯狂投入,上市潮的凶猛直接造就了科技创业者的财富。更可能一夜之间,就创造出了公司几百个百万富翁,不过随之而来的却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大春:我让我妈在二环边买了两套房子,买的时候两千七,刚过半年就涨到了两千九,我就让我妈把房子全卖了,狠狠的赚了一笔。后来我一看房子涨的太了,我就让我妈劝家里的亲戚把房子全卖了,租房子住,等房子降价了再买回来。
夏洛:以后家里的亲戚就别再联系了,能躲就躲躲吧。现在劝别人不要买房的,以后也尽量别联系了,能躲也躲躲吧!
这个是互联网时代绕不过去的线年互联网泡沫的出现,多数公司苦苦挣扎着,寻找着盈利模式变现,而后来的有些巨头,比如TX、WY等等也不得不感谢梦网的出现,更不要说当年一大批做SP暴利发家的草根公司们。在智能手机并未出现的年代,大部分同学都是拿着板砖Nokia连着GPRS网到处梦游,时不时的看到游戏、、彩铃等等信息时点个确认按键,第二天却收到停机欠费的通知,好吧,你已进入猎物圈。
也许这个时候是草根们最怀念也最兴奋的,躺着就能把钱赚了,买个域名、开个空间,安个程序,采集一下,或者来个千站集发,挂上联盟代码,后台的金额数值分分钟上涨,不然再挂上个刷量机器,集合群点。至于内容吗,各有千秋,在搜索引擎的蛮荒时代,即使不使用灰黑方式,流量也是一大把,谁叫这时用户都是傻大白,求知若渴。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只是线下购物,也并无如今的各种团购、微商或者是外卖,开淘宝店铺的更是少之又少,也许那个时候也并没有太多刷单,或者是求爷爷告奶奶的一口一声亲的吆喝。淘宝系也火了后来很多的淘宝客,有先发优势的草根利用站群seo轻松获利,发展到后来诸多的返利、折扣网站。
在这以前大部分或者公司都是靠seo免费捞流量,轻松而且免费,无非可能是多请几个搬运工而已。或者说是还停留在传统时代的电视购物大转移,主持人声嘶力竭的呐喊,右下角不断闪动的400号码、加上底部的时间倒数。而这一切都开始转移到BD,最先发力的永远是最暴利的黑五类,只要客单价高,敢于包装,利润永远大于给BD的广告费。而这一模式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比如后来的媒介联盟或各种app信息流单品。
自07年iphone发布一代也过去好几年了,不过很多移动初创公司尤其是15年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吸引了一批批人的加入,早看清早发家,后知后觉永远得掉队。BAT就是因为B落下了移动时代的船票,而早早上船的公司,或者是一些求职不顺的人,随便也copy个产品,找个钱多跟风焦虑无处投的传统BOSS,躺着就能把融资搞定,就和当年PC时代融资一样,傻了吧唧的可能连前台也跟带着喝汤了。
微信的诞生火了自也火了这批微商,从过去的竞价单页、淘宝客演变到朋友圈刷屏的面膜、口红、代购,各种稀奇古怪市面上少见的产品一一登场。线下的传销制度发展到线上的各种分销,他们的目的就是不断寻找着下一家。随之而来的裂变、群控各种工具、玩法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一本财经》曾做过一个系列报道,阅完让人细思极恐,从投资人—创始人—内鬼—流量中介代理—羊毛党—羊毛党,无不打着自己的算盘,而往往最后收摊的无非是接盘侠和那些高利率的借贷者。金融永远是离钱最近的行业,所以理所当然也是最暴利的。要知道一般银行借贷基准利率在4.9%,可大家去看一下各家P2P平台,少的十几,高则几百,即使遇上一些老赖低质用户,即使有所谓的风控也无济于事,此时可能线下的催缴团队对某些人就派上用场了。
走过PC时代、移动时代,红利好像渐渐消失,毕竟智能手机出货量,用户增长量都在乏力,既然增量不在,那只能抓住现存用户,如何更好的变现就成了更符合当下实际。很多人错过了当年恰似时代的搬运内容瞬间涨粉的时期,靠着接广告数钱数到手软,papi酱一条视频广告2200万,据说咪蒙一个头条报价68万,同道大叔3个亿套现,李叫兽也成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更不要说一些叫不上名头的了。
但是自已经过了这种暴利的时代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变现模式的创新。除了以往的针对广告主的广告分成、软文广告、联盟广告,就是针对用户的打赏、内容电商、或是目前的知识付费、社群变现等等。
17年已过半,不论广告主还是创业者还是职场人,好像都在焦虑中,焦虑的是不知下一个风口,迷茫的是当风口来临之时可能又看不懂擦肩而过,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拥抱变化,因为谁也不想做那粒遗忘的沙尘。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